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《关于开展2025年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通知》精神,深化体教融合,推动基层体校训练水平全面提升,在河南省体育局的统筹指导下,我校运动训练系选派52名优秀学生,于2025年8月起分赴南阳、鹤壁、平顶山、许昌四地体校开展为期四个月的支训志愿服务。9月份,各支训点工作全面启动、扎实推进,在训练科学化、项目特色化、人才培养系统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,为基层体育事业注入新动能。

南阳:多项目协同发力,训练模式创新成效显著
南阳市体校支训点围绕篮球、自行车、跆拳道、摔柔、田径等项目系统布局,注重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。篮球项目采用“技术动作+实战场景”融合训练,有效提升学员比赛中的技术运用能力;自行车项目构建“新生衔接”训练体系,通过平衡车过渡与动作模块化拆解,显著缩短新生适应周期;跆拳道聚焦“迎击实战应用”与“下肢力量提升”,引入场景化模拟与数据监测,提升训练精准度;摔柔项目开展“技术情景模拟”与队员互助机制,强化实战反应与团队协作。下一步,南阳支训点将进一步加强各项目技术衔接与数据化训练管理,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复合型训练体系。
鹤壁:聚焦拳击特色建设,体教融合探索新路径
鹤壁支训点以“身份转型+项目推广”双轮驱动,将拳击项目作为特色发展方向,与浚县第二实验中学合作组建拳击特色班,实施“基础技能+战术模拟+心理建设”三位一体训练模式。创新编制“拳击操”,将拳击基本动作与韵律节奏结合,融入校园大课间活动,成为体教融合背景下训练形式创新的有益探索。同时,支训团队深入周边中小学开展科学选材,建立后备人才库,推动“选苗、育苗、成才”一体化发展。下一步,鹤壁将持续深化拳击特色长效机制,加强“拳击操”推广与应用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基层训练示范样本。
平顶山:精准化管理赋能,重竞技项目提质增效
平顶山支训团队立足体校发展实际,从档案管理、项目优化、赛事保障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工作。通过“一人一档、动态更新”的精准化档案体系建设,为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提供数据支撑。结合重竞技项目特点,与校训练科深度交流,引入省队训练标准,细化力量训练阈值、技术复盘频率等关键环节,提升训练科学性与针对性。在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备战中,支训团队全程参与战术研讨与专项训练,助力队员技术稳定性与团队配合度显著提升。下一步,平顶山将进一步完善档案数据应用机制,强化科训融合,推动重竞技项目可持续发展。
许昌:分层教学激发兴趣,社团化运营激活训练生态
许昌支训点以社团化组织为抓手,成功组建首支篮球队,实施“队伍+兴趣队”分层教学模式,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。田径项目针对学生体质差异制定个性化计划,足球、排球通过游戏化训练与“大带小”机制激发参与热情。拳击、摔跤、跆拳道等项目在资深教练带教下,逐步实现独立带队,选材与训练成效理想。支训团队注重教学趣味性与专业性结合,学生参与度与技能水平同步提升。下一步,许昌将进一步完善分层训练体系,强化项目间联动,推动形成“训练—竞赛—输送”一体化发展格局。
首月支训工作以政策为引领、以问题为导向、以创新为动力,初步形成了“一地一策、一校一品”的发展格局。下一步,河南体育学院将持续以学生专业能力为支撑,深化与基层体校对接,推动训练成果转化与人才输送,为河南体育强省建设夯实后备人才根基。